海军兵种对海洋作战的效能取决于战场环境和战术需求。潜艇凭借水下隐蔽特性可避开敌方主力舰炮火力,通过鱼雷实施致命打击,尤其适合突袭战列舰等大型目标。火箭炮部队如喀秋莎则能从超远距离实施范围压制,但需保持120单位以上安全距离并搭配侦察单位提供视野支持。

战列舰作为传统海战核心,拥有最强水面火力与防御能力,其主炮射程和伤害值可对敌方舰队形成压制。但战列舰机动性较差,易受潜艇和空军制约,需配合驱逐舰进行反潜护航。航空母舰通过舰载机实现立体打击,既能侦查敌情又可对舰船发动空袭,但建造维护成本极高,需优先确保制空权才能发挥战略价值。

海军兵种存在明确的克制链:潜艇克制战列舰但惧怕驱逐舰深水炸弹;驱逐舰可有效反潜却难抵战列舰炮火;航母舰载机对舰船威胁极大但依赖战斗机护航。实战中需根据敌方配置灵活调整兵种比例,例如对抗以战列舰为主的舰队时应优先投入潜艇集群,遭遇航母编队则需加强防空火力与战斗机拦截。

地形与战术协同对海军作战影响显著。狭窄海域会限制大型舰船机动,提升火箭炮命中率;潮汐变化可能暴露潜艇位置,需提前调整部署。建议采用侦察-压制-歼灭三阶段战术:先以侦察机定位敌方舰队,再用火箭炮或航母削弱其战力,最后由战列舰或潜艇完成清剿。资源分配上应确保石油和金属储备,以维持海军单位持续作战能力。
海军建设需平衡科技研发与实战需求。早期可侧重潜艇和驱逐舰形成基础防御,中期逐步列装战列舰掌控制海权,后期通过航母实现全域威慑。特别注意海军单位对指挥科技依赖度高,将领技能如狼群战术或舰队统帅能显著提升潜艇突袭效率或舰炮精准度。










